
重磅!江西发布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意见
全球赣商网讯 近日,中共江西省委、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《关于全力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针对乡村振兴制定7方面30条重点措施。
现就《意见》制定的7方面相关数字化目标梳理如下:
一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
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。稳住面积、优化结构、主攻单产,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660万亩,产量力争达到439亿斤。
加快扩种油料作物。深挖冬闲田潜力扩种油菜,新增油菜播种面积100万亩以上。推进油茶新造、改造和提升,建设高产油茶示范基地,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30万亩以上,改造提升油茶低产林104万亩以上、高产油茶林面积达到800万亩。
加快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和“互联网+第四方物流”供销集配体系建设,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冷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,新建或改扩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00个以上。
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,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“三区三线”划定的4004.59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3545.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。
启动2023年度新增建设150万亩、改造提升1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,推动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。
二、全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
重点扶持“育繁推”一体化种业骨干企业,认定优势型、成长型种业企业10个以上,推动构建“种业企业+科研院所+制(繁)种基地+农户”利益共同体。布局建设20个农作物和10个畜禽种业现代化基地,支持国家制种大县建设。
持续推进2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5个绿色食品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,引育新品种20个以上,集成推广新技术30项以上。
创新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办理方式,开展金融支持农机购置和融资租赁等业务试点,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9%以上。
三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
强化保险保障,指导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地区及时购买防贫保险,实现以县为单位参保率100%。
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实施细则,强化带动经营主体培育,力争全省培育5万个以上。加强村级(联村)扶持产业基地建设,力争每个重点帮扶村建设1个、全省建设1.5万个以上。
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。深化消费帮扶,开展帮扶产品“六进”活动,力争帮扶产品销售额达到140亿元。
推动稳岗就业提质扩面,做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信息监测服务,完善就业帮扶政策措施,实现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劳动力不低于16万人,确保就业规模不低于130.9万人、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至少1人就业。
组织实施“雨露计划+”就业促进行动,引导不低于2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读中高职业院校。
四、深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
大力培育稻米、油料、果蔬、畜牧、水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茶叶、中药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,做大做强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、10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、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建设60个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。
实施“硒+X”发展战略,支持启动建设12个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,力争富硒功能农业综合总产值突破800亿元。
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,实施林下经济发展“三千亿工程”,力争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到1900亿元。
推进竹产业“千亿工程”,持续支持一批县级竹产业园区建设,培育3家以上竹产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,力争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650亿元。
健全油茶产业链条,确保油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。
启动粮食加工类、中药材和预制菜龙头企业培育工程,力争超10亿元的粮食类加工龙头企业达到4家、中药材龙头企业达到5家,超亿元预制菜龙头企业达到15家。
力争新增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,超亿元龙头企业850家以上,省级龙头企业数量稳定在1000家以上,全年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实际进资总额达到435亿元以上。
五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
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.5%左右。
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,力争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达7.9万家,带动较紧密的合作社员99.7万人、占全省农户数达12.7%,社员人均增收达到1920元。
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,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年底实现全省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,并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。
六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,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20万户,加强农村公厕建设维护。
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完成90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。
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,建设150个美丽宜居乡镇、1500个美丽宜居村庄、25万个美丽宜居庭院,完成6000个左右省级村点整治建设。
全面建立农村公路责任制管理模式,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、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300公里。
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,支持30家市县福利院实施失能护理改造和失智照护楼、照护单元建设,有意愿的特困失能人员100%集中照护,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200家,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85%以上的行政村。
七、加强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
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,压实市县政府投入责任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%。(尹谱圣)